- 閱讀權限
- 10
- UID
- 53563
- 積分
- 13
- 主題
- 2
- 帖子
- 11
- 精華
- 0
- 經驗
- 13 點
- 金幣
- 65 元
- 注冊時間
- 2012-11-14
該用戶從未簽到 - 帖子
- 11
- 精華
- 0
- 經驗
- 13 點
- 金幣
- 65 元
- 注冊時間
- 2012-11-14
|
5樓
發(fā)表于 2012-12-24 22:02:46
|只看該作者
硨磲有2屬10種,是雙殼貝中最大的一類,已經發(fā)現(xiàn)的最大個體是殼長130cm,體重達500kg,已生長60年以上的大硨磲(Tridacna gigas)。硨磲與其它雙殼貝類的最大區(qū)別是在其發(fā)育變態(tài)到稚貝期階段與蟲黃藻建立了共生關系,其生長所需的大部分營養(yǎng)來自于蟲黃藻的光合作用。這一特性,使硨磲可以直接利用熱帶海域的無機營養(yǎng)鹽,從而使養(yǎng)殖硨磲具有較高的生態(tài)價值。時硨磲養(yǎng)殖也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,硨磲肉體肥大鮮美,其巨大的閉殼肌制成的干貝在臺灣更被列為奇珍,它的貝殼還十分具有觀賞性且是佛教的法物。但是由于其固著生活在熱帶淺層透明海域的習性使其極易捕撈,尤其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,隨著潛水設備和機動船的普及使用,硨磲資源受到嚴重破壞,甚至在許多海域有些品種已經絕跡。而臺灣漁船為追求干貝而進行的偷捕更加重了這一趨勢。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,首先在澳大利亞和帕勞開展了與硨磲養(yǎng)殖相關的研究,隨后在詹姆士庫克大學的協(xié)調下,通過一系列雙邊協(xié)議,在印尼、菲律賓、巴布新幾內亞和斐濟等太平洋島國相繼開展了硨磲生物學和養(yǎng)殖研究。Heslinga 1982年在帕勞的密克羅尼西亞海水養(yǎng)殖示范中心,W.J. Nash 等.1984年在澳大利亞的大堡礁,都成功地進行了硨磲苗種的大規(guī)模培育,成為硨磲研究的標志性事件。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,ACIAR和CTSA刊發(fā)了一系列有關硨磲研究的集刊和專著,制定了硨磲苗種生產—中間培育—海水養(yǎng)殖—放流增殖—異域引種等全系列的技術規(guī)程。在我國雖然南海珊瑚礁的瀉湖、堡礁、島礁的礁盤都是硨磲的原有分布海域。但除了在一些海洋調查中有零星的涉及外,我國的硨磲研究基本屬于空白。 |
|